食干制度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社会中推行的一种官吏制度金鼎配资,地方官员原本是没有国家给予的俸禄的,食干中的“干”就是俸禄,或者说是官员俸禄的补充。
“食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国家给予地方官员的一种物质和劳动力的役使物品,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和百姓构成了一条利益链条,根本上是为了统治者收回皇权,稳定社会政局,控制住中央、地方和百姓。
“食干制度”真正在社会中确立是北齐时期,统治者恢复了汉族的封爵食邑制度之后,为了缓和中央和地方、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采取的一种奖赏性手段。
实际上,食干制度在北齐社会中起到了不小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但在北齐灭亡之后,食干制度也随之被废除,前后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其背后究竟是何种缘由呢?
一、食干制度只为北齐所需要,北周拥有励精图治的官场政治
关于北齐和北周之间的战乱和斗争,首先我们都知道北齐政权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而就算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北周带来的威胁依然是无法忽视的。
展开剩余86%在三国鼎立之初,北齐与北周的势力差距十分大,但耐不住北齐的混乱和日渐衰弱和北周的奋起直追。其中,我们自然知道“食干制度”原本就是为了解决北齐政权在官吏统治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一种任官制度,这自然也是在北齐官员统治存在问题和混乱不堪的局面中存在的。
然而这对于北周来说,是完全不存在、不需要考虑和顾及的问题,或许是因为采取了食干制度的北齐王朝,最后也是因为朝廷中官员之间的相互争斗和河岸的官场文化,才导致了其最终覆灭的结局。
北周建立之初,自然会对之前的政权进行清算处理,食干制度一没有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二似乎并不适合北周政权所面临的问题和状况,看起来似乎北周王朝拥有和北齐王朝完全不同的政局。
北周采取的六官制度金鼎配资,是承袭了周代的官制,这种制度促使北周拥有光明的励精图治的官场文化,给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了良好的风气。这也是为何北周建立伊始,直接将“食干制度”,这种单纯只适合北齐的独特情况的任官制度废除的原因。
二、北齐政权所有的独特的环境
1.民族矛盾: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冲突
北齐政权的独特之处之一,首先在于民族之间缠缠绵绵的矛盾和冲突。自古以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东魏和北齐这两个政权向来以民族关系紧张著称于史。
而事实上,北齐境内有这样复杂的民族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汉族和鲜卑族之间迥异的民族特色的个性,更多的是统治者采取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
而鲜卑族和汉族之所以会有对立存在的一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齐政权的“独特性”,首先是因为北齐政权的建立者,是东魏时期皇帝的宠臣高欢的次子高洋,他们本来就是鲜卑族的子民,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之后,不可避免的是希望他们的民族和汉族民族能够有一个平等的身份。
甚至有一个高于汉族的身份的社会地位。其次是汉族和鲜卑族都有自己的底牌,这使得尽管北齐的统治者想要削弱两方民族的势力,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削弱之后给社会带来的威胁。
汉族拥有社会中大多数的民众和人口,想要汉族放弃某种社会地位或者屈服于鲜卑族,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而鲜卑族拥有统治者希望政权安稳所依靠的军事力量,对于北齐政权的统治者来说,双方都是政权建立初期不能动的势力。
相反,尽管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对社会没有好处,但对于统治者来说,除了采取柔和性的措施以外,几乎别无选择。而事实上北齐采取的“食干制度”确实起到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进程的作用,而或许正因为这样,在汉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食干制度所起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2.政治冲突:鲜卑统治者和多数的汉族民众金鼎配资
实际上,北齐前后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而在这期间,北齐的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是以暴戾著称的,北齐王朝也被后世称为“禽兽王朝”。北齐政权建立初期完全是依靠鲜卑一族的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北齐是一个军事王朝,北齐政权完全是靠着军队和武力得到了天下。
北齐政权建立初期,统治阶级主要是由六镇出身的军人组成的,他们在社会中也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勋贵的身份,皇帝为了维护皇权和稳定国家的政局,不得不依靠这些军事力量。
由此,这些六镇军人出身的勋贵得到了统治者的宠信,统治者采取联姻和给予他们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等方式来拉拢这些阶级。
然而皇权却渐渐地遭受到了更大的威胁,这些勋贵阶层日渐开始狂妄起来,甚至勋贵之间还相互拉拢,组成一个个小团体来共同对抗皇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者开始意识到不能放任鲜卑一族的势力一家独大,所以开始提拔汉族的高门望族,以此来削弱和制衡勋贵的权力。
而事实上也仅仅止步于此,勋贵和汉族的贵族都是社会稳定需要的势力,因此除了硬性的举措之外,统治者只能选择相对来说比较柔和的政策,就是“食干制度”,这是一种对中央和地方官员采取奖赏性进行缓和。
总之,无论是社会中的民族矛盾还是政治官场上的冲突,这两种势力无论是单独来说,还是融合在一起来说,最终都是北齐政权拥有的独特的社会情况,而食干制度恰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根源,所以一旦北齐覆灭,这些问题也就不算问题,自然也就不需要食干制度了。
三、鲜卑族汉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直至最终完成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齐与北周相比,拥有天然的军事力量,而与此同时,北齐王朝的优势也恰好正是北齐最终覆灭的原因所在,或者说正好也是“食干制度”最终被废除的根源所在。
食干制度是一种任官制度不错,但是考虑到北齐所拥有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汉族官员和鲜卑族官员之间的冲突就在所难免的,而其中汉族和鲜卑族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民族,亦或者是作为两方势力的官员阶层,而这些都是北周王朝时期所不存在的问题和情况。
或者说,正是因为北齐王朝时期,食干制度将这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的得到了缓和,甚至促进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这原本就是北齐王朝所致力于发展的,汉化似乎是北齐王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实干制度恰好帮助统治者完成了这一步。
因此,发展到北周时期,鲜卑族汉化的进程基本上已经完全完成,社会中关于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汉族贵族阶层和鲜卑族勋贵阶层之间的冲突都在北齐王朝时期最大程度的溶解了,因此食干制度也就并不再适合北周王朝的政治情况和官场背景。
鲜卑族汉化进程的加快和基本完成,同时也意味着鲜卑一族势力的衰弱和式微,北齐再也没有六镇士兵此类的军事力量可以依靠,从政治方面来看,朝廷中占据文武势力和职位等级较高的阶层几乎都是汉族出身的贵族阶层。
而与此同时,北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长此以往,北齐的式微和北周的强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北齐的覆灭自然是注定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食干制度”之所以紧密的与北齐王朝联系在一起,固然是有其原因的。北齐王朝创立并且实施了食干制度,而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矛盾、官场问题、官员矛盾以及军事力量对比和文官武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造成这些官吏问题的根源,民族矛盾,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原因。
最后,我们或许可以得出食干制度的实施,旨在解决由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冲突衍生出的北齐政权中官场之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北齐政权存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食干制度的推行和实施,随着鲜卑族汉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和基本完成,这些矛盾逐渐得到消除。
食干制度的作用也就到此为止金鼎配资,北周建国伊始,食干制度也就随着北齐王朝的覆灭而终结了。
发布于:天津市兴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